学校首页

学报编辑部新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之伤,文章之痛,期刊之痒
日期: 2015-06-19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无问题无以做研究;无方法无以治学问;无规范无以成文章;无基础无以为源头;无框架无以显逻辑;无长度无以上层次;无精细无以提水平;无认真无以办学报。
   学术之伤,文章之痛,期刊无法承受的外伤内痛之痒。
   

   无论是学术文章、期刊,还是从事其中的人们,无不处于一定的权力、功利、关系之中,都是这些复杂立体的社会网络之中的一个结点,这是学术文章、期刊承受的体制之重。然而,无论如何改革、如何开放,体制之变皆应建立在尊重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现有体制之下更多地尊重学术发展规律或许是最现实的选择和可能。

   将学术与期刊的不足归于体制恐怕是逃避责任的说法,学术与期刊终归是属于高度自主创造性的产物。内痛比外伤更加沉重。这种内痛,乃是对于学术本原和规律的反思,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社会科学(本文不讨论人文科学)研究的学术之伤、文章之痛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缺乏经验和理论对话的能力和意识。

   经验和理论的对话包括四种情形:经验指向理论;理论指向经验;经验与理论对话;理论与经验对话。以实体化、框架化、复合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方式开展学术研究,这是学术与文章未来发展的关键,也是考量经验和理论对话的五个维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文章在这五个维度都是极端的贫乏。

   我们的研究无法作出实体性贡献。实体性贡献在于发现、解释、分析或解决真问题,而我们的学术研究,问题导向不强,大多数是无问题、假问题、伪问题、太大的问题、太多的问题、重复研究的问题,何来研究之贡献?社会科学研究有两种贡献几乎为零的研究类型在流行:盛行列举式研究,无逻辑结构地罗列,问题1234……,意义1234……,特征1234……,成因1234……,对策1234……,等等;学术研究还有一种“理想国”式的“伪规范研究”,人人自视治国平天下者,臆想着指点江山,坐而论道,天马行空,用理想之国规范现实治理,直接用一种研究的规范体系简单粗暴地要求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此两种研究毫无研究学理可言,学术气息何在?研究贡献何在?

   我们可从学术文章结构看研究的规范化。一般来说,规范的学术文章基本按照“六段论”体例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说明研究主题、研究意义和核心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之文献基础,通过文献综述确立研究参照系,形成理论视角,建立研究工具,展开理论对话(理论对话贯穿全文);第三部分是研究之逻辑基础——研究设计和研究思路;第四部分是研究分析过程的核心呈现(量性研究依照公认范式,质性研究和理论研究依照逻辑链或逻辑结构);第五部分是深入全面系统地再讨论和对话;最后部分是结语,并进行基于问题的解析模式构建或基于一般性(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建构。试问,我们的学术文章有多少能够做到“六段论”体例,又有多少做到充分的理论和经验对话? 我们的研究精细化严重不足,理论和经验的对话过于粗糙。理论与经验的对话首先要有对研究文献的梳理,现在的学术文章没有就文献综述的运用达成共识,在少量的文章中其文献梳理也仅仅限于两个方面:确立研究的坐标,明确研究的异域、异法或异质性;或形成理论视角,建立研究工具。文献综述的作用和意义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建立研究的参照系,确立理论对话框架,在此基础上按照支持的逻辑、反对的逻辑、比照的逻辑进行贯穿全文的全方位理论对话。理论对话如果只是局限于文献综述或陈述中使用,那就过于狭隘了。这只是从理论对话角度讲的研究精细化,精细化还包括研究框架的使用、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的把握、研究逻辑和行文逻辑的设计……我们的学术文章,我们的期刊,我们的学术体制和学术规则,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理论和经验对话,需要学术研究在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基础上实现整合融合,这就是研究复合化。现行学术研究基本是沿着“技术理性”、形式的合理化和“价值理性”这三种取向展开,只是各有侧重,整体来说各个学科在技术、形式和价值三个基本层面普遍缺乏有效互动和有意义的对话,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和方法来解决技术、形式与价值在本学科的整合问题,这严重损害了各个学科的发展。研究的学术基础主要有三种:文献、经验和逻辑。研究者对文献、逻辑与经验的把握水平不仅体现了学术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的运用水平,而且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精细程度和发展水平。总体上看,一项研究同时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结合各种学理取向、综合各种研究基础都是有可能、有必要的。能称为真文章、真学问,单单做好一个方法、基础和学理还只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基础的相互融合,这也是对学术研究及研究者更高层次的考验和要求,对学术视野的开拓、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增长乃是更大的支援;至于作为学术研究的最高层次,不拘于形式与方法约束的“坐而论道”,是对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基础融合的超越,而非跨越,这恐怕是学术至高境界,非一般学术功力所能为。

   研究内容和过程的提升仍然依赖于研究方法的严谨的复合运用和创新,而研究的结构和逻辑形式依赖于使用理论框架来改善。理论框架可为各学科提供研究进路的支撑,是解决宏观理论和经验世界连接的有效工具。理论框架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形成一定的研究视角、参照系和研究工具,针对特定问题或选题建立关于学理逻辑结构和路径的系统化理论解析模式。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陈述:作为研究参照系的对话框架;作为研究工具、研究逻辑和路径的研究框架和逻辑框架;作为研究结论的结论框架。我们的学术研究应在文献综述、理论对话、研究工具、学理逻辑结构、研究路径、阐释表述、解构主张和结论陈述等诸多方面全面树立框架化的意识和强化框架的使用。当前的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存在缺乏使用理论框架的意识,即使使用空间也很有限。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框架是一项研究能长久保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学科借助自身的理论和经验积累形成一个个有效的理论框架而发展起来。

   作为对学术与文章的无限期望,我们认为:无问题无以做研究;无方法无以治学问;无规范无以成文章;无基础无以为源头;无框架无以显逻辑;无长度无以上层次;无精细无以提水平;无认真无以办学报。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制作维护 学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18号 邮政编码:450044